李自成42天从陕西攻入北京,竟然是一场意料之外的胜利
老周摘要:明崇祯十七年(公元1644年)正月,闯王在西安登基称帝。二月就率军从陕西出兵东征,一路攻城拔寨,仅仅42天就进入了北京,崇祯帝自杀,明朝灭亡。但是如此摧枯拉朽的胜利,其实李自成一开始的目标并不是攻下北京。

图1: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明崇祯十七年(公元1644年)正月,闯王李自成在西安登基称帝。二月就率军从陕西出兵东征,一路攻城拔寨,仅仅42天就进入了北京,崇祯帝自杀,明朝灭亡。但是如此摧枯拉朽的胜利,其实李自成一开始的目标并不是攻下北京。李自成,原名李鸿基,出生于万历三十四年(公元1606年),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(今陕西米脂殿市镇李继迁村)。早年曾充任银川驿卒。崇祯四年(公元1631年)于米脂县号召饥民起义,率众投靠农民军首领不沾泥,后来投靠闯王高迎祥,号闯将。崇祯九年(公元1636年)高迎祥死后,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,继续领导高迎祥的部众。李自成继任闯王之后,处境一直很困难,尤其是在崇祯十一年(公元1638年),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明军洪承畴、孙传庭的伏击,全军覆灭,仅率刘宗敏等17人逃入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。崇祯十二年(公元1639年),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。率数千人从商洛山进入河南,当时河南遭遇大灾荒,饥民遍地,李自成攻破山寨城镇,开仓赈济饥民,饥民群起响应,短短数月之间就发展到数十万之众。随后李自成提出“均田免赋”口号,各地百姓“迎闯王,不纳粮”,一时声势浩大。崇祯十四年(公元1641年)正月二十日,李自成攻破洛阳,杀死万历皇帝的儿子,也是崇祯的叔叔福王朱常洵。此后虽然三次围攻开封不克,但在崇祯十五年(公元1642年)在朱仙镇击溃由左良玉率领的中原地区的明军主力。崇祯十六年(公元1643年)正月,李自成攻下承天,被举为“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”。三月,李自成攻占襄阳,称“新顺王”。九月,大败孙传庭率领的明军,随后乘胜挥师西进。十月,攻破潼关,杀死孙传庭,随即占领陕西全省。崇祯十七年(公元1644年)正月,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称帝(但没有举行登基仪式),国号大顺,改元永昌,以西安为西京,并设置百官,大顺政权就此建立。

图2: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二月初七,李自成以田见秀留守西安;以袁宗第、刘体纯镇守湖广、河南;以白旺、任光荣、蔺养成分别驻守襄阳、荆州、夷陵,监视明军左良玉部;以马世耀镇守潼关,确保沟通陕西、河南之间的联系;以高一功镇守陕北,监视王良智、王永强、高友才等明军降将。李自成亲自率主力从陕西出发东征。东征兵分两路,北路由李自成率领,在攻取平阳后进军太原、宁武、大同、阳和、宣化、居庸关,最后直趋北京。南路由刘芳亮、刘希尧、刘汝魁率领,渡过黄河进入山西,沿黄河北岸经河南怀庆和山西潞安、卫辉、彰德、北直隶大名府、邯郸、邢台、河间、保定,最后与李自成会师北京。李自成统率大军渡过黄河,抵达平阳,知府张璘然投降。很快大顺军就兵临太原城下,二月十二日明朝守军开门投降。大顺军休整数日后,于二月十六日进攻宁武关,同时派任继荣、马重禧东出固关,经真定、保定从侧翼包围北京。驻守宁武关的山西总兵周遇吉拒绝招降,率部进行了顽强抵抗,但因兵力单薄,在两天后被攻破,周遇吉力战而亡。这也是大顺军在山西遇到的唯一像样的抵抗。三月初一,大顺军抵达大同城下,大同总兵姜镶献城投降。三月十五日,大顺军抵达居庸关下,居庸关号称“北门锁钥”,但总兵唐通和监军杜之秩不发一矢,向大顺军投降。这样,大顺军兵进北京已经再无任何阻碍了。三月十七日,大顺军前锋大约五十名骑兵就出现在西直门外。随后,大顺军主力便陆续抵达北京城下。尽管明朝在北京还有数万军队,有巍峨的城墙,和先进的红衣大炮。如果坚守也是可以进行有效抵抗的。但北京城里的官绅军民,早就没有抵抗的勇气。两天后各城守军纷纷打开城门,迎接大顺军进城。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,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就此覆灭。

图3:李自成进军北京路线图李自成从陕西出兵,在短短四十二天时间里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三晋大地,一举攻入北京。很多人都认为明朝气数已尽,各地的官员和将领都不愿为明朝陪葬,对李自成的农民军望风而降。所以让李自成如此顺利进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统治。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,这次东征,李自成一开始根本就没有攻占北京彻底推翻明朝的打算。首先,从李自成东征的兵力来看。虽然当时李自成已经号称拥兵百万,但实际上很多都是随军家属以及裹挟来的农民,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不超过20万。而且这20万部队还分散在陕西、河南、湖广等地,能够投入东征的兵力最多15万。有些史料上说李自成率领50万大军东征,显然是错误的。农民军历来是有扩大兵力的习惯,如果真的有50万大军,在打下北京后进军山海关,进攻这样生死攸关的决战,竟然只出动了8万人。当然,也有史料说李自成进攻吴三桂是有18万人的部队,但现在主流观点都认为李自成东征山海关的总兵力就是在6万至8万之间。8万人进攻山海关,在北京留守的部队不会超过1万,再算上留守山西各地的部队。就是加上南路刘芳亮的部队,整个东征南北两路人马总兵力也就十三四万。就凭这十多万人马就想着能够一路进军,攻入北京城。简直就是儿戏了。李自成从崇祯四年起义,已经征战十三年,可谓身经百战,他自然非常清楚这点兵力要打下北京,是非常冒险的举动。尽管当时明朝已经摇摇欲坠,民心士气低落,但如果有几处地方像宁武关周遇吉这样坚决抵抗,情况就很被动了。兵法上历来强调“料敌从宽”,尤其是对于进攻对方首都这样的重大军事行动,必然是要进行充分的准备,肯定不会贸然行事。其次,从进军路线上来看,李自成的主力是从陕西经山西,由太原、大同、居庸关到北京。这是一条绕圈子的远路,而且沿途河流、山川、关隘,地形复杂。并不是理想的进军路线。从军事地理角度说,从陕西向北京进军,最理想的路线是经河南,再一路北上,从河北攻入北京。这条路线除了一开始要北渡黄河,之后就没有什么大河大山阻隔,一马平川的坦途。这也是这次大顺军东征南路刘芳亮的路线。但很可惜,南路只是一支偏师,刘芳亮的部队只有3万人,仅仅是策应北路主力,以及阻截可能从南路救援北京的明军。

图4:李自成兵分两路东征再有,李自成三月十七日到达北京城外,并没有急于攻城,而是派人进城和崇祯谈判。李自成提出了三个条件:第一,割据西北,分封他为国王,如秦王、晋王之类的封爵。第二,犒赏军费百万两白银。说白了就是要钱。第三,不奉诏与觐。也就是即便册封李自成为国王,也只是名义上臣服于大明朝廷,明朝皇帝的诏书他不会遵命,也不会像其他大臣一样觐见明朝皇帝。在政治上具有独立性。史料上的记载是“勋言李欲割西北一带,敕命封王,并犒军银百万,退守河南。受封后,愿为朝廷内遏群贼,外制辽沈,但不奉召入觐。”应该说,在当时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,这样的城下之盟条件并不算苛刻,但是崇祯还是断然拒绝了。从这个谈判的条件来看,李自成也并不是铁了心要攻下北京城,推翻明朝统治。进军北京不过是他逼迫崇祯的筹码。也就是说,甚至已经到了北京城下,李自成都还没有坚决攻占北京夺取明朝江山的决心。由此可见,李自成这次东征,一开始的意图就不是打到北京推翻明朝,而只是夺取山西,为自己刚刚取得陕西根据地提供战略屏障。没想到竟然极其顺利,各地明军望风而降,等到占领大同,眼看前景一片光明,那就干脆进军北京,能够逼迫崇祯承认自己的割据地位,册封国王犒赏百万白银,也就心满意足了。没想到,崇祯拒绝了谈判条件,接下来北京城竟然唾手而得。

图5:明朝崇祯帝朱由检三月十九日,李自成进入北京。但是,就在这天大的馅饼砸到头上的同时,也蕴含了巨大的危机。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拒绝了李自成的招降,并公然打出了对抗大顺政权的旗帜。加上大顺军进入北京后,军纪迅速瓦解,掳掠成风,几乎在瞬间就丧失了民心。所以京畿等地纷纷响应吴三桂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李自成不得不出兵讨伐吴三桂。这样一来,李自成没有做好进军北京充分准备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。他的兵力太少了,如果仅仅是面对大明朝廷,那情况还简单。此时,要同时应对新占领区包括山西、北京、河北一带,蠢蠢欲动的民心;要面对山海关吴三桂的3万人马,还有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八旗。仅仅十来万人马就捉襟见肘了。如果李自成是做好了充足的万全准备,打到北京手上还有至少20万人马,那么就不会如此被动了。可以留2万人守北京,18万人东征山海关。那样面对3万吴三桂部队和10万左右的满清八旗,还有一战之力。就算败了,也不至于一败涂地,完全没有任何补救的办法。如果仅仅只有吴三桂,问题还不太严重。最大的变数是关外的满清。满清一直在密切关注关内的局势发展,在松锦战役中被俘后来投降满清的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,就根据李自成进军路线,非常准确地判断出李自成的兵力最多也就十万,所以建议多尔衮抓住这个机会,迅速出兵,在明朝江山风雨飘摇之时也来分一杯羹。四月初九,多尔衮率领八旗王公、“三顺王”孔有德、耿仲明、尚可喜,倾全国之兵,包括满清八旗、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,总兵力约10万人,大举南下。清军原来计划是绕过山海关,从长城一线寻找薄弱点突破,进入关内。四月十五日,清军到达辽河,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,多尔衮立即下令改道直接向山海关进军。必须要说,正是多尔衮审时度势,四月初九就果断出兵,抢得了至关重要的先机。如果清军四月初九没有出兵,在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之后再出兵,那就赶不上了。

图6:由于多尔衮果断决策,清军及时赶到了山海关而李自成是在四月十三日才率军离京东征,而且一路上行动迟缓,还在不断派人对吴三桂进行劝降。直到四月二十日,大顺军主力才到达山海关。但就在同一天,清军也赶到了距离山海关只有5公里的地方,安营扎寨。试想一下,如果多尔衮的动作稍慢一点,晚一两天赶到山海关,这个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吴三桂的3万部队,显然是无法抵御李自成的8万大顺军。但现在10万清军到了,胜负的天平就倒向了吴三桂和清军。有些文章认为李自成是完全不知道清军已经到达山海关,这应该不符合事实。李自成也是有自己的情报和侦察系统,由刘体纯统领的“小刘营”就是大顺军的情报和侦察机构。李自成在到达山海关后应该就知道清军也到了,但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选择了,如果不战而退,必然会遭到吴三桂和清军的追击,同样会败得很惨。所以只能全力以赴,挫败一下对方的锐气,再组织撤退。四月二十一日,山海关大战正式打响。经过两天的激战,大顺军在吴三桂和清军的夹击下惨败。四月二十三日,李自成率领7000骑兵向北京败退。这个时候大顺军虽然已经战败,但还没有被完全消灭,有些部队开始且战且退,还有不少部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,仍然在苦战中。四月二十六日,李自成回到北京。这个撤退的速度可比之前从北京进军的速度快多了,如果当时进军同样如此迅速,那么就可以抢在清军到达之前击败吴三桂。四月二十九日,李自成在北京举行登基大典,正式称帝。四月三十日,李自成率军退出北京。从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,到四月三十日退出北京,恰好也是42天。和从陕西出征进入北京的时间一样。两个42天,前42天是登上了成功的巅峰,后42天则是跌落谷底。正所谓爬得越高跌得越重。

图7:李自成进入北京完全是意外惊喜在李自成撤出北京的两天后,五月初二,清军进入北京。此后李自成在清军和吴三桂的追击下,就一路败退,再也没有机会翻盘,直到第二年的五月,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地方乡勇所杀。李自成崇祯十七年二月从陕西东征,一路摧枯拉朽风卷残云,短短42天就进入北京,看似烈火烹油,气势如虹,但由于没有做好进军北京的充分准备,其实已经埋下了后来失败的种子。(本文图片来自网络)